李兴洲 何雨点: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 ​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发布日期:2019-10-12访问量 :209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

李兴洲  何雨点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就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把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在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的同时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关键词]教育改革;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是一个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底色。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当代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力量的竞争上,更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更基本的力量就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是整体力量的根基;更深沉的力量就是稳固深厚、坚如磐石的力量,是整体力量的坚强后盾;更持久的力量就是绵延强大、坚韧不拔的力量,是整体力量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文化耐力。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创造的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它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宏观层面的国家与社会以及微观层面的公民与个人所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
 
1.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教育改革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2.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方向目标。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将时代新人的成长与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他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3.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尚劳动的传统,正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品质中蕴含着对劳动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要重视劳动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把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文化自信,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1.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拥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历史文化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新时代历史文化教育要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2.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能割裂中国的传统、国情和民情,必须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文化发展和教育改革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推进。新时代,我们尤其要重视国情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青年立足于我国国情不懈奋斗。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是关键,教育对外开放是必由之路。我们对待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傲慢和偏见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只有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处,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我们也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时代,我们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自己的本色和特色,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我们的教育应当在此基础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同时要符合世界进步潮流,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重要一环,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近些年来,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下一步,我们要加强与各国青少年、民间团体、媒体等的交流,促进智库交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要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本文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李兴洲  何雨点,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