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工科”这个词突然火了,从最开始的几个大学迅速蔓延至全国其他高校,最后到了好像不知道“新工科”就很落伍一样,由于“新工科”在很多专家教授眼中确实有“新”意,而且得到了教育部相关领导的肯定,因此“新工科”的名声得以打响。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与“新工科”相关的学术会议、学术论文、科研项目迅速出现,尤其是国内很多学术刊物还专门开设了“新工科”专栏,请了很多学术名家来写论文,营造一种热烈争论的氛围。这可能也是国内学术界的一大特色,举凡一有新的创意,总能在第一时间形成全国风潮。加之网络传播速度极快,不管是从上层领导还是到下层普通百姓,很快就能接收到相关信息。这是好是坏暂且不说,但类似的行为给高校带来的负担也是异常承重的。 “新工科”到底新不新?很多专家学者当然鼓吹很“新”,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也催生出了大量的新型专业,包括像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这跟传统的工科专业确实有所不同,至少在技术层面有所提高了。但如果说以此就判断“新工科”的前景,那未免太主观了。相信大家应该知道,理工科是大学主要的学科支柱,尤其是像国内那些实力强劲的名校,理工科专业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令人质疑的是,我们大学的理工科实力跟国外的很多大学相比,还是处于落后的地位的,而国外的这些大学,很少标新立异,去创造一些新词来吸引众人的眼光。所以从这点来看,我觉得“新工科”这个词更像是一种炒作,虽然确实这个炒作也让大学重新省视了理工科的学科专业建设等。 说“新工科”折腾了国内众多高校,这是有依据的。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方院校,办学历史也不长,办学实力也很一般。但由于是理工类院校,而且近年来获得了省市政府大量的资金注入,所以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新工科”一出来,校领导,从书记到校长无不热血沸腾,不仅积极参加与“新工科”有关的各种会议,而且还在校内组织专门学习讨论,要求相关人员申报相关课题,写文章。在大型的与“新工科”有关的会议上,书记、校长亲自出马。由校领导这一层传到二级部门,大家现在无论写什么都要与“新工科”相挂钩,否则就证明思想与学识落伍了。但在私下里,我也跟不少领导交流过,我问他们,“新工科”真的很新吗?他们也只是笑笑,有说实话的领导说,其实就是新瓶装旧酒,只不过换了一个说法而已。我想这个领导才是比较实在的,只不过因为上级领导要求这样,迫于领导压力,下面的人才开始动起来。 由“新工科”让我联想到几年前的“国学热”,时任人大校长的纪宝成思想前卫,提出人大要办国学院,建立国学学科,在当时引起了热烈反响。后来大量的大学都创办了国学院,“国学热”再次出现。国家也因此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大家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国学。各种国学培训机构也不断出现,但最后的效果如何呢?从很多小事情就能看到一些端倪。纪宝成校长自己在某次演讲中,将“七月流火”的意思理解错误,清华校长顾秉林在接待台湾某大学校长时,面对“侉”字停顿许久,厦大校长朱崇实也将“黉”字念错,北大校长林建华则将“鹄”字读成“浩”字,要知道这几所大学都是较早成立国学院的,而且他们本身的研究实力是比较强的,为什么校长还会犯错误呢?你可以有很多理由说,这些校长不少是学理工科的,在文字上犯错情有可原,但是作为公众人物,你连一点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吗?更为可笑的是,南昌大学国学院某领导还以身试法,在满口“仁义道德”的同时,对女学生作出流氓行为,让社会为之哗然,四书、五经这些经典里最基本的就是讲“仁”讲“礼”,这位领导难道没有常识吗?所以在笔者看来,国学的学科建设,可能就因为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成效来,你如果以论文和项目来衡量的话,当然是合格的。因为学者们可以炮制大量的论文,他们可以随便写。但是我们的大学在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时,真的只是为了这些表面上的工程吗?大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回归到人才培养上来,所以学科专业建设必须要以育人为目标。如此看来,国内的多数大学其实在学科专业上是失败的,尽管他们不愿意承认。 章开沅先生是一位敢讲真话的学者,他曾经写过一篇《谁在折腾中国的大学》的文章,笔者看了也与章先生有同感。章先生曾大力批评过国内大学的大跃进,疯狂扩招以及行政权力泛滥等,一方面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大学又演变成了官场。大学里的教师不安心从事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工作,大学里的管理者不在提高管理效率上下功夫,反而只专注于为自己的职务晋升费尽脑筋。有人说大学早就成了养鸡场,也有人说,现在的大学,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少了以前的大爱精神。大家都只为自己。大学在不断堕落的同时,实际上是显示着大学精神的失落。特别是从大学的管理者开始,校长书记负有很大的责任。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是为某个领导而设的,而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但现在章先生所说的,某个学科专业为领导而设的事情也是常有的事情。比如很多地方院校的大学校长,本身就是某一专业的专家,如果他所在的学校没有他研究的学科专业,那么他就可以利用手中的职权,新设一个专业,校长可以将相关人员大量引进来,而校方给出的理由,则是为了学校的新专业建设,让人无法找到理由反驳,但私底下,很多老师都在议论纷纷。越是地方院校,这种事情就越常见。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校长退下来或者调走以后,他所创建的专业怎么办?多半是人走茶凉的结果。所以有时候,校长因为大权在握,真的可以为所欲为,而无人敢吱声。 从世界各大学科专业排名来看,我们的很多大学在学科与专业排名上是比较靠前的,这是近年来国家与大学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看到当然很开心。但是学科与专业建设,本身不是为了排名而存在的,而是要服务于最后的人才培养。只需要认真地思索一下就可以发现,现在我们的大学办专业,发展学科,其功利性是十分明显的。比如为了争取到博士点,马上就花重钱请专家过来,等博士点一下来,就没有后话了。反正到时候在评估时,又会想方法来解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哪个专业比较热门,很多大学就开办哪个专业,结果等这个专业的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才发现这个专业已经成冷门了。虽然现在很多大学也变得理性了,但是在很多地方院校,迎合市场办专业也是很常见的。 大学要面临着政府的评估,因此大学的发展策略,首先是要为评估作准备,君不见之前教育部开展的几种类型的评估,评估专家,哪怕是秘书,都被当成是贵宾。笔者的学校经常要搞学科与专业评估,所请的专家也被给予最高规格的待遇,也是希望专家们能够高抬贵手,能放则放,皆大欢喜。之前有人说,教育部的这些评估,基本上都是走过场,而国外的大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第三方评估,不会与政府有任何瓜隔,所以相比之下,这种差别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有了政府的参与,往往大学就会想方设法去讨好政府,失去了办学的初心。 办大学的学科专业,不能一窝蜂,也不能为了迎合市场或者上级的喜好,而是要真正从大学的办学实际出发,你不具备哈佛的实力,就不要喊着成为下一个哈佛,你可以成为你自己。“新工科”也好,“国学”也罢,怎么变换花样,最终还是要靠学生的成才来检验。只有真正培养出了好学生,对社会有用的学生,才算是学科专业的成功。换言之,只是写出了一堆无人去看的论文,申请了一批有名无实的项目的话,那真是既浪费了国家的钱财,又被社会所批,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曾经有段时间,大学为了满足扩招后学生的安置问题,不断圈地,圈地得事先跟政府打好招呼,于是,在政府里有关系的大学,往往能先得到好地,据说清华以前的校长就比较有远见,在离任之前不断向北京市政府要地,最后才使得清华有现在这么大的面积。确实,这些校长有预见能力,现在大学的发展,办学场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搞学科专业建设跟圈地盖楼可不一样,圈地盖楼是建筑工人的事情,而学科专业建设,则是大学自己的事情,与大学有关系的利益人,都应该参与其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但是我们搞学科专业建设,真的有咨询过学生的意见吗?相信对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学生只是小白鼠,专业建设成功者有,失败者也有。不同的高校,对于学科专业建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一个专业,A学校已经取消了,而B学校依然开设,原因很简单,B学校没有魄力与能力安置专业撤消后老师们的去处,但因为胆小无能,B学校视自己专业的学生利益而不见,结果后来学生们怨声载道,就算毕业后也不忘调侃母校一把,这就是大学对待专业建设的态度。可想而知,像B学校这样的大学不在少数。中国两千多所高校,水平参差不齐,真正能将学科专业建设搞好的并不多。教育部组织的学科专业评估,如前所言,基本上效果不大,因为国内没有像国外那样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公正性就大大折扣了。 学科专业建设如同人才培养一样,需深耕而非短浇,以为一下子多引进几位高人就能提高学科专业水平,那是很肤浅的想法。高人们融入学科专业的环境本身就需要时间,而且有时候不是引进的高人越多越好,而是要看人才是否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尤记得在几年前,笔者无意中浏览西部某高校某二级学院的网站。一个学院副院长达12人之多,基本上是所有教授都安排了一个副院长职位,我想理由很简单,是怕如果不安排一个官职的话,这些教授们都跑掉了。君不见,在江苏某高校,曾经有过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职位的盛况。曾经,高校教师作为大家心目中的知识分子,是最为圣洁的,现在大家谈及高校教师,仿佛沦为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高校教师的优越感自然也没有了。加上现在高校教师不断曝出的丑闻,给高校蒙羞不少。由学科专业建设而引发出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实在太大。可以想见,如果学科专业建设出现了误导的思想,那么带来的问题,就不仅仅是排名上不去,而是人才培养与教师发展水平的滞后,这是一种蝴蝶效应,因此,高校须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切记剑走偏锋,沦为笑谈。 大学是一个综合体,其职能也相当广泛,基本上社会上能给予大学的责任,大家全部承揽了,这本不是大学所情愿的,因为公办大学在享受了政府的资助后,必须要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大学办学水平的差异,说到底,就是在分到钱后如何运行的问题。最近这几年,新兴大学不断涌现,前有南方科技大学,在经历了前期一段不适应期后,现在正在平稳发展,由于有更多的自由,以及校长正确的领导,南科大在学科专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南科大的几届毕业生的质量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最近一所著名的新大学,就是由施一公所领衔的西湖大学,由于采用的是民办教育的策略,所以在管理上跟一般的公办大学有所区别,自主权更大一些。但不论是哪一所大学,他们现在的起步所依据的就是学科专业建设,比如西湖大学在建校之初就确定了几个重点的学科专业,像医学、理学等。我以为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任何一所大学的办学都是求大求全,那大学就办不好了。麻省理工与哈佛也不是所有专业都有,而且有些大众的专业,像法学、商科等,只有研究生阶段才有,他们是真正尊重学科专业的办学规律来办学,而不是如我国的大学,跟着市场走。新建大学要想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必须要明确自身的学科专业取向,这也是大学能求新求变的关键。就像现在的双一流建设一样,不再按学校办学经费拨款,而是按学科专业来拨款与评价。所以以前的985、211,是看学校的整体,你一旦入选,那么整个学校都算一流。现在则不一样,是看你学校有多少优势专业,这也使得整体实力不强的高校,因为某个学科专业实力强劲,也能得到政府的拨款与认可,这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变的必然选择。中国高校整体办学实力不济的原因,就在于以前一直按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来办学,忽略了效率。 梅贻琦先生以前说,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也可以这么说,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合理的学科专业之谓也。学科专业是大学的根基,根基不稳,难以保证大学向好的方向发展。而稳固根基的方法有很多,但涉及到诸多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校长、学科专业负责人、老师、学生等。当所有人都真正为学科专业而务实工作时,学科专业才有可能取得实质的进步。若有个别领导因为一己之私心,无视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而任意调配本属于学科专业的资源为己所用的话,那这所大学估计很难有进步的空间了。所以归根结底,大学的发展在于学科专业的发展,在于每个大学人真正去为大学去做好每一件事,当全身心投入时,何愁大学办不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