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电杆式大学,期待驼峰式大学

发布日期:2019-01-04访问量 :202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大学之间正在展开各种类别、不同层次的激烈竞争。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方略便是,推动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也就是,特别强调优势与特色的打造,要求有选择性地发展学科,建设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

当前,“双一流”建设的“鲶鱼效应”正在显现。无论是否入围建设名单,各高校都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办学定位,布局办学战略,围绕彰显特色、打造优势而加入到以人才竞赛为中心的学科竞争行列!

这样,在“双一流”追求特色与优势这一重要建设思路的牵动下,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优势造优势,正在成为各大学尤其是绝大多数办学资源并不丰富的大学的主要策略选项。

于是,为赢得竞争先机而打造优势、凸显特色,各大学对标、对表地实施“弃保整合”,不时采取压减、停砍、并转那些无望上榜的所谓非优势学科、非特色专业,希望集中全部资源于主攻的优势学科、特色领域,试图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优势学科做得更优、把特色学科搞得更特。

而,所谓的优与特,又主要是着眼于能否在各类排名、评估中尽快地显露出来,把对应的指标做得漂亮、好看,能进入各种评比、建设的榜单。对那些无望入榜、无望进入前列的学科专业,要么一砍了之,要么就只好自生自灭了。

 

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时常听闻一些大学大刀阔斧地削枝强干,砍并那些没有希望上榜“一流”榜单的学科,停办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和本科专业,关闭看似与学校主攻学科无关、无用的学科、学院,以便在田忌赛马般竞赛中尽快形成优势、在激烈竞争中能够尽快胜出。

大学以及学科的特色也好,优势也罢,其实都是靠人、靠人才来具体实现、体现的。所以,最近一两年,随便打开网页,映入眼帘的常常是各地、各校以比赛着加码的办法、用让人心动的诱人待遇来招揽各类人才的大量信息。

不要说有真才实学的真人才,就是稍有本事的假人才,亦开始蠢蠢欲动,加入到人才买卖的行列——抓住时机,与所在学校、拟往学校分别展开价码谈判,尽最大可能地增加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分量,争取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实现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每一个称号的最大经济价值。

那些相对弱势的地区、资源不足的学校,就招架不住了,本来底子就不厚、吸引力就不够啊。于是,在学科及其人才的建设上,就采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政策,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集中资源造优势的策略,在无奈中更加起劲地加码建设的高度与强度,力求有限资源的最大力度与效度。

如果纯粹从学术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这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衡量竞争结果的一项项指标就摆在那里,大家都得瞄准那个标准这么用劲地去堆呀。

 

然而,大学面对的不仅仅是学术市场,大学还是一个培养有教养“绅士”、教化人心灵的育人领地,“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具有普通意义的真理)和完整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这样,大学就至少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更不用说,还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了。

是否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按照办教育就是做指标的思路发展下去,大学尤其是那些绝大多数综合实力并不强大、家底并不殷实的大学,竞争的结果也许会在一个或几个领域(其实是数字表达的指标)取胜,进入前百分之多少的行列!

看上去,似乎赢得了某领域的胜利、戴上了想要的什么“帽子”,但是,作为一所大学,会不会失去更大范围的筹码?这样的大学,会不会恰如插上了一根或几根电杆的电杆式大学呢?

某一个或某几个具有优势的学科或领域、指标,如一根根电杆那般地矗立于校园,突兀而孤立——没有支撑,难经风雨;缺少联系,难有突破。

这样的大学,不但不能形成高等教育必需的学科生态与支持链条,难以接受高等教育规律的最基本检验,贻误学生的培养;而且,一旦时代发生变化甚至竞争规则发生改变,还难以经受住历史演绎过程中风雨变幻的洗礼?

如果是这样,这还是大学吗?这是我们想要的大学吗?这是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大学吗?

 

 

这种畸形的电杆式大学至少有两大特征:

第一,高差过大。压缩了“平原”之后的“高峰”,形成了一杆或几杆独高的学科、领域的格局,缺少相互支撑的良好学术生态、良好学科结构。

在学科之间的水平上,恰如电杆与地面之间那样,形成了突兀的高差;

在人员之间的水准上,恰如电杆与地面之间那样,形成了突显的落差;

在教育与研究得到重视的程度、以及相互受益、相互支持的程度上,恰如电杆与地面之间那样,形成了突出的势差。

第二,联系过少。一杆或几杆独立的学科、领域格局,要不是存在于同一所学校所形成的行政性关系,学科或领域就像电杆那样,成了孤芳自赏的金鸡独立。

学科之间的壁垒,恰如电杆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的是所在学校政策与策略的一线联牵;

人员之间的合作,恰如电杆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个人自觉而单线联系;

教育与研究之间的关系过淡,互促互进的机制难以真正建立,教育质量难得同步提升,恰如电杆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考核指标的存在而点线联络。

然而,学科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学术成果的短平快产出、单领域凸进,还须更大力度地遵循教育规律的制约,而教育是不能采取单向度、大跃进的办法来完成对学生高品质培养的。

因为教育的常识告诉我们,大学的工作是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培养,需要的是注重过程、全面发展、综合培养,而不是只重结果、单方突进、窄面发展的畸形人甚至机器人。

 

另外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学科结构、学术生态体系。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突兀指标对应的学科、领域,不太可能教育出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的。

如果再从时代进程的视角来看,值得注意的是,与工业化时代相对应的专业化分工,已经显露颓像,综合化趋势已大展兴势,扑面而来。

在饱受学科专业化桎梏之苦、在经历对苏联模式艰难突破之后,我国大学学科已实现了适度的综合化。其目的便是,为了避免过分专业化导致的人才培养与学术产出等方面的功利化、短期化弊端,以提升大学适应时代变迁的能力。

大学学科综合化,绝不是全面化,也不是全面开花地、不顾条件地搞大而全、大而弱。当然,更不是一杆独立、一花独放的小而精、小而强。而是,围绕特色与优势,建立起学科之间相互交融性支撑、能够跨界式交叉的生态体系,满足人的培养与学术的持续创新需要。

支撑和交叉的基础,便是学科发展的理性结构和良性机制。

结构,解决的是学科之间的有效支撑,避免的是“独一根”现象;机制,突破的是学科凸立所导致的森严壁垒,避免的是各自为政局面。

因此,电杆式大学,并不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有违时代需要的综合化发展之大势。我们不能重走过去单科立校的老路,应该回归大学常态,走驼峰式发展之路。

 

这种驼峰式大学也有两大特点:

第一,学科优势与特色互现,但水准落差不大。尽管各学科高低远近各不同,但依然横看成岭侧成峰。整体水平上,恰如骆驼,有高度;在此高度基础上形成的优势与特色,恰如驼峰,也有区分度。

学科水平高低互见,优势、特色显而易见,但学科之间的高差并不显而易见;

人员水准与定位互有差异,但优势与作用互补,水平落差并不显而易见。

教学与科研在水准上、以及受益程度上各有不同,但相互促进而健康成长,势差亦并不显而易见。

第二,学科存在各自的主攻领域,但联系紧密。大学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在整体上恰如骆驼的骨肉一般,相互支撑;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恰如驼峰之间的血脉一般,相互需要。

学科在学术生态体系中,功能各自相对独立,差异显而易见,但相互联系,恰如驼峰的跨度,并不显而易见。

人员各自的知识领域,互有差异,但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恰如驼峰之间血肉联系般畅通,阻隔并不显而易见。

教学与科研在职能上,存在分工,但有恰如驼峰之间血脉联系般的互促互进关系,共同凝结产出高水平的教育成果,受益程度的差异也并不显而易见。

 

 

看上去,驼峰式大学,既能形成竞争互促的生动局面,也能形成相互协同的和谐的灵肉关系。但,建设驼峰式大学,却是一个需要理性与定力的艰苦过程,需要——

在突出重点与整体建设的平衡机制上着力。优势与特色的打造,越来越成为办学的着力点、治校的立足点,需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术前沿进行布局,站高望远;需要长期积累和躬耕细作、需要不断前瞻时代变化,引领时代并推动人类进步,勇立潮头。

一直以来,大学为此而努力,以此而兴衰。这也是为什么高等教育在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之后,再造大学优势与特色的根本原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学的建设,便须规避急功近利地为造优势而走畸形发展之路,只有春色满园,才有一枝红杏出墙来。要避免一枝独秀、一花独放后的一闪即逝、一开即敝,须在骆驼脊梁上养出驼峰、在驼峰下长高脊梁。

因此,优势与特色的建设,需要在整体建设与重点发力两个方面建立平衡机制。

 

在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资源造优势的同时,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的双重制约。在整体建设上形成合力,产生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营造优势与特色,推动整体上可持续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学术产出的优势特色。

资源的配置,需要集中优势以实现点的突破,但点的突破是为了形成驼峰般优势,突出驼峰式特色,带动整体高度的生长。

全面发力,是为了提升整体的高度,尤其是对与优势特色学科直接关联、相互支撑的那些学科加强建设,形成良好学术生态,产生集群效应,打造共同发展的脊梁,才能形成整体协调、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驼峰般优势。

在建立合作与交流的机制上改变。依照工业化专业分工要求,现代大学无论在学科结构,还是在知识领域,都按照各学科的专业逻辑而固定了下来。专业精进,但,彼此割裂;快成果多,但,大成就少。

一直以来,学科建设越来越落入了单兵突进、各自为政的窠臼。所以,大学缺乏产生原创性理论、颠覆性突破的有机土壤,难以形成大学各大功能之间的合力效应,难以产出高品质、高质量的教育成果。

席卷而来的时代大潮正在冲击、跨越学科及其利益的藩篱,开辟相互合作的融合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建立产学之间、学科之间、学者之间、功能之间相互联系与共同促进的机制,突出跨界交叉融合,关注人类变革与全球治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就需要更加灵便的组织结构。尽管在今后较长时期里,学科依然会有各自的分工,并以此分工为基础,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但,分工,不能成为壁垒的代名词,而只是不同领域的归属罢了。学科,也不再是知识领域的分野或沟壑,而是知识存在的寄生所或立等可取的文件柜,不是新思想创生、新知识融合的档案隔。

所以,组织结构就不再是凝固不变、甚至是僵化存在的藩篱,而是以任务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的合作与交流平台。

这样,结构既是有形的组织方式,也是便于随即合作的无形安排。人员随知识的交融需要而流动,结构随人员流动而重构,制度随结构的变化而改变。

这样,才可以更加跨界地推促新知识的创生。多学科合作、跨领域发展,才能顺应并引领大势。因为单兵式突进,不但不能创造突进的优势,而且还将陷入危险的丛林,难以取得真正的教育战果。

这样,跨越学科间的联系与合作,就恰如驼峰间血肉联系那般,有知识创生的良好生态,规避过分专业化导致的孤立、弱效,扩大跨界、跨学产生的联合、强大,不断创生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成果,形成百舸争流与千帆竞发、先进带后进的互动互促机制。

 

这样,传统优势学科才能做大做强,并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一批支撑国家急需、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将学科优势迅速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加强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反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更多高质量教学成果,才能打造出真正的“金课”。

作者:陈运超,来源:苦丝瓜(IDCOOL-thinker_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