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教育,主要指的是在悠久历史上的教育,属于服务于少数贵族的精英教育。这个教育并不能完全服务全社会每一个人的知识化发展,他们在教育上的获取,与他们在社会资源获取上的不平等是一致的。这是不平等制度下,教育的特权化表现。在这个环境下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心里不会装下全社会,不会服务于人民需要,不会塑造出一个全民平等的社会。这些教育的产品,他们作为教育的出产人才,不管是管事管人——这是权力阶层,还是做全民教化,呼吁构建理想社会,都不会体现人与人平等。那时的教育是一种特权教育。 今天的社会基础不同了。尤其是在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诉求之下,我们看待教育与历史上的教育会大不同。 我们关注教育,全社会关注教育,其实为每一个孩子寻找发展出路。即使很多孩子走高考这条通道,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在这个学业竞争中自己的孩子没有优势,这未必是他的出路,可是他们还要督促,并且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应考,去走这条道儿。 现在的问题是,高考是一条很窄的道儿,是一座独木桥。这里很难容下这么多的人,可是大家蜂拥而来。供需不平衡,所求大于供给。这个供给,被定位在最好的优质的资源——这是可比性的,我们作为家长特别希望,这是我的孩子独有的资源。 所谓教育改革,说到底就是要为孩子发展寻找出路,让孩子们给自主发展找到适合的道路。这条道路我可以描述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具有适应性的,体现特色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在现实社会,我们发现自己不会是一个全能的人,我们的价值实现最终是专业化发展的价值。我们必须要走专业化道路。这个专业化,是社会需求,而对应的是大学的专业选择,而大学的专业选择应该与孩子的发展特点相吻合。 孩子们要有自己的专业化的发展走向的预估以及支持这个发展的课程选择。我的一个学生,在课业发展上处于及其困难的状态,也叫学困生。他不是不学是学不会,后来父亲为他选择修习美术,报考了美术特长班。这个选择后来支持他走到专业性道路上,后来他成为了一个美术老师。在那条路上走不通,换一条路或许就走通了。 孩子们在发展上,在支持体系上,本来是有选择性的。现在的教育预设,国家教育支持体系更强调共同基础,学习选择性的开口很窄,所以在不可以满足差异化的背景下,只有寻找市场支持——家长的想法是,我花钱购买最优化服务。于是,出现了一个现象,学校减负社会加负。学生的负担减不下来,这是客观需求所决定的。我们要有务实态度,你不务实,家长务实,学生务实。为什么语文课程被弱化,为什么英语课程被强化?因为语文读好不是特长,不是专业,而学好英语就多一条路,就可以满足孩子到海外读书,在工作和生活建立海外联系的基础。这不是国家在课程选择上偏于英语,而是社会需求的选择倾力到了英语课程。 如果放任这个局面发展下去,会出现什么问题:农业区域的教育与城区教育,在发展上落差会不断增加;沿海区域的教育与西部区域,教育落差也会加大;富裕家庭选择性突出,而贫穷家庭不能购买教育服务,两者之间的差异也会加大。这么走下去,势必造成阶层固化——有证据表明,读书不读书,读书的多少和优势,与他后来的社会发展有直接关系。 教育提供的是起点公平。这就是政府责任,我们必须要办好教育,尤其是国办的基础教育,这是一个重要改革目标。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必须要有一批领军人物,这就是学术的领军人物社会服务的领袖人物。没有这个人才基础,我们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国际竞争力就弱化,就没有发言权。日前,华为领头人任正非说了一句话,至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华为没有一项是真正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这句话说得很客观。这就是高端的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前面谈到的是社会公平,是均衡化发展,是基本素质的提高。没有前面一个任务的奠基,这个基础面不好,也就出不来最顶尖的人才。这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我们关注教育发展,在人才培养的成效,就是要有底层关注还要有高端需要。底层关注是全员覆盖的,是一个都不能少,是全民素质和全面提升素质,奠定共同发展基础。这也包括德育的基础。学会做人,这是基础性要求。而在高端需求上,则是要在基础托举下,一批有竞争力的领袖人物脱颖而出。这是专业化发展,要掐尖的人才。现在看,我们的学生在专业化的顶端还缺乏优势。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教育这个金字塔,是底座大,高度不够。这个金字塔立起来,高度不够,是扁平形状的,其原因在于支持他们发展的专业化和自主化,以及优质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我国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学业发展的联通性关注。从学前到中小学,再到大学,甚至连带到社会使用定位,这一个基本流程就是学业发展流程。这个流程都要按照专业化的道路做设计。 现在大学搞双一流建设,又抓学生毕业的把关,明确取消清关考。挂科不毕业,这成为大学教学管理标准。这个改革意味着,混日子的学生,不能毕业,未来大学的一次性毕业率会极大降低。这就让大学学习的专业化选择与学生特点和需求要吻合,否则学不下来。与之配套的是,高中教育的学业生涯指导和选择性课程学习。这也是要凸显专业化发展的,而且鼓励学生自主发展。 这么连贯起来看,正在发生的教育变革说到底,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以及支持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走特色与特长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以共同基础兼顾个性化发展,作为人才的基础。 教育改革一旦聚焦在人的发展,凸显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这是社会所需,按照这个所需产生的高素质人才。这个人才是三维托举起来的,这三维是学业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点,托底的是学业基础。学业基础,要联通自主发展,延展到社会参与。 这个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孩子们现在读书,我们在社会工作,以及实现个人价值,其实所增长的是专业素养和基本能力。这就是说,学业生涯对接着职业生涯,这一切整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适应社会所需的个体价值实现。我们都在这条路上,除了最终实现专业化,我们还有第二个选择吗? 关键是,我们个体的专业化,其实各自不同。即使我们都读一所学校,读一个专业,最终在一个单位工作,其实我们也是不同的。我们各自有专长有优势有特色。我们一辈子都在成长这个各自的大不同。 作者:赵福楼,来源:京师书院BigDa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