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荣誉,道出了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科学研究是发现真理、揭示真相的崇高事业,广大科研工作者心甘情愿几十年如一日坐上“冷板凳”,完全是出于对科研工作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爱好,也许在常人眼里科研工作是“曲高和寡”、单调寂寞的“苦差事”,但在科研人员的心目中这是一项充满挑战而又刺激无数的有趣乐事。而且,在学术科研领域,最令人尊重的是对科学探索的执着和投入,得到满意研究结果的科研劳动有价值,没有得到满意结果的劳动付出同样珍贵无比。所以,把诺贝尔奖视作荣誉,是对科研工作最深刻的理解,是对获奖者的祝贺,更是对科研劳动至高无上的敬意。 科学研究的世界博大而单纯。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获奖时还是滑铁卢大学的副教授,当她被问及为什么一个有成就和声誉的人没有成为一名正教授时,她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申请过”。一个副教授职称就够了,如此淡泊名利,唐娜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和纯粹。而另一位同获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近日在北京大学与师生交流时说的最多的是“要有平常心”,“此前我在我的研究领域研究了40多年,都无缘诺贝尔奖。在我看来,得诺奖固然好,没得,就好好工作。只要你潜心研究,尽你最大努力,以你的研究造福世界,就很好了。” 穆鲁的话,诠释了学人“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最高学术境界。还有,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获奖后推迟召开新闻发布会,照常去给本科生上宏观经济学课程,如此淡定,恰恰体现了一个学者内心的高洁和超脱。那些科学家、学者们在获得诺贝尔奖如此巨大的成就和荣耀面前,依旧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不折不扣地履行好自我工作职责,这就是学术大家的风范,科学精神的体现,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学术领域不是名利场,“重赏”压不出“高产”。要按教育科学内在规律办事,国家在保障教育科研人员体面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基础上,政府部门要改革科研项目管理的体制机制,把科研经费分配、使用放回到科学研究需要本身;要严格控制和减少政府人才基金项目,不要过早对人才分等级、设限和“贴标签”,改变用人单位看重“帽子”效应而不顾“人才”实际使用价值的错误导向;科研项目评审、鉴定唯注重项目成果本身,科研成果评奖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坚决严惩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丑恶现象,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总之,要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求实、民主平等、敢于质疑、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创造安静、宽松的学术环境,让各类人才都能够潜心于各自的职责和使命,最终拿出优异的成绩来回馈社会,这是国内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最大心声,也是中国教育科研迈向一流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