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科前沿热点及关键高校研究机构分析

发布日期:2018-05-24访问量 :4

    要:

基于社会网络研究的相关理论, 以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2016年全年刊载的高等教育类文章为数据源, 利用Citespace 5.0R2软件对高频关键词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在有效识别30个高频关键词后, 根据高等教育研究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划分对关键词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 通过对研究主题进行聚类, 共发现11所主要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9个相关的研究趋向, 并以此共同组成高等教育学科的学术生态网络。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社会网络; 关键词; 聚类;

一、引言

文献研究中的学科前沿热点和研究机构分析往往需要借助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的手段, 通过软件实现对文献内容和数量的图谱可视化分析。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以学生和学者围绕学科进行的教学与科研活动, 即形成了教学学术与科学学术的学科共同体。作为一种社会网络形态, 其反映以“中心性”为代表社会网络中的“权力”与“话语”关系。学术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将社会结构与社会影响作为研究的变量 (自变量或因变量) , 考察不同成员之间形成的网络 (等级) 关系, 学者或研究机构作为行动者同样通过建构与群体的关系生成新的话语主题。因此, 社会网络分析往往既关注整体网络分析 (global network analysis) , 也关注个体网络分析 (ego network analysis) 。识别学科热点和进行可视化探测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学科知识基础的稳定性和耦合性, 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探测学科前沿与研究机构互动的内在关系。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共词分析是利用词频两两统计出现在同一文献中的次数来确定核心关键词, 并通过核心关键词分析和追踪学科热点和趋势的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关键词的共词分析、聚类分析, 借助中介中心性的测量可以有效识别学科前沿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主题的关联。中介中心性是通过判别节点与相邻节点的关系, 明确其对网络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 (中间人) 。本文的数据基于2016年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载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1, 18家期刊共发文4832篇, 除去期刊中的卷首语、短论、博士论文提要、投稿须知、简讯、学术动态、广告等类型文献信息, 以及刊载在《教育研究》《北大教育评论》等教育类综合性期刊中的非高教类文章, 共获得3705篇期刊论文的原始数据。通过Citespace5.0.R2软件对3705条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之后, 得出相关结果。

三、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一) 研究热点聚焦

通过对文献进行共词分析, 利用软件以Page Rank算法运算后, 对TOP 50的关键词进行图谱可视化 (见图1) 。从图中可以发现关键词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其中大学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流学科、教学模式、专业学位等节点较大, 由于Page Rank算法本身既考虑节点连线的数量, 也考虑节点在整体网络中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上述关键词在2016年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受到学界关注, 而且相关研究论文质量也相对较好。同时, 连线粗细的紧密程度呈现两处网状交叉, 其一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学和学科建设之间的密集关联, 其二是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学术委员会之间的密集关联, 揭示了2016年研究相对集中关联的区域。

 

根据关键词中心性和频次分布也可以发现类似规律, 其中大学生 (0.28) 、校企合作 (0.93) 、人才培养 (1.18) 、课程体系 (0.35) 、一流学科 (0.8) 、教学模式 (0.99) 、专业学位 (0.28) 等关键词的中心性都在0.1以上, 说明其具有重要的中间人角色, 对研究主题网络形成具有很好的中介作用。

(二) 学科前沿热点归类

周光礼教授对高等教育的主题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层面的体制与结构、中观层面的组织与管理、微观层面的课程与教学。我们认为这样的层次划分有助于对主题进行基本的归类, 所谓宏观主要指国家层面涉及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 (法律与政策) 、教育层次、教育类型方面的总特征。中观层面包括院校治理与管理、学科、专业与课程问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建设, 如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微观层面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探讨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育技术等话题。因此, 以这样的标准划分, 考虑语意重复和较为宽泛的关键词对归类的结果影响不大, 本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合并, 并去掉关键词“大学生”后对其余28个核心词汇进行归类分析 。


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界在宏观层面主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双一流”建设进行相关的研究, 随着“双一流”政策的持续升温, 学界对涉及未来大学发展的宏观架构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这一主题在这一时期和今后将继续成为宏观层面研究的热点。

中观层面涉及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关系学校层面的综合改革。从研究内容看, 以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主的大学制度研究, 包括现代大学制度、学术自由、学术委员会、学科建设等, 以及以高校内外部运行机制为主题的研究, 如质量保障、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等都是研究的热点。

微观层面主要是以教学改革为主进行的研究, 具体可分为以教学模式为主的研究包括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价值取向、教学效果评价等, 以教学方式方法为主题的研究, 如课堂教学、翻转课堂、MOOC等。

四、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分析

(一)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文分析

根据数据库中各高等教育机构的发文量排序, 在控制阈值=24篇的情况下, 对高等教育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发文量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 (见图2) 。从图中可以发现,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已基本形成以北京、上海、武汉、厦门为区域中心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除传统上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研究院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共同构成北京中心。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南京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为主要机构共同组成上海中心。

 

其中, 12家高等教育机构的中介中心性排序显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中心性较高, 侧面反应其研究主题在共词网络中处于重要节点的中介角色, 对学术网络建构具有关键性作用。


在一篇文献中, 由多个主题词组合在一起会反映文献的内容, 这些主题词因为存在着一定内容上的联系, 而标引到一篇文章中, 如果一对主题词同时在多篇文献中出现, 则说明这对主题词的关系紧密。利用这一规律, 通过聚类分析能把这些关联密切的主题聚集在一起形成类团, 表达某一领域分支的组成。利用软件从施引文献的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提取名词性术语, 并采用软件中的对数似然率算法 (LLR) 计算, 得到默认的聚类名称和可视化图谱  。

通过对主题词的聚类发现, 不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存在比较明显的研究倾向差异, 主要表现为9个主题聚类, 其Silhouette值高于0.71  。以#号区分聚类区域, 其中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倾向以职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和课堂教学为研究主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为代表的11家机构倾向于社会本位、发展战略和科教融合方面的研究。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机构倾向普及化高等教育、一流大学、大众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多倾向博士生教育、运行机制、办学思想方面的研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倾向中国制造202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评价标准及对策建议方面的研究内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等为代表的8家机构倾向于创新发展、资助工作机制和塑造教育方面的研究。


从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划分层次来看,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等机构主要研究宏观层面的一流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及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在中观层面的研究较多, 如高校综合改革、创新发展、知识体系建设、高校服务能力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等机构在个性化教育、课堂教学、塑造教育等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

由于以地域划分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以主题聚类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呈现总体上的一致性, 因此对这些研究机构的主题聚类, 能基本反映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鉴于所用数据均来源于18家教育类核心期刊, 因此其主题聚类与研究热点也具有相似性, 作为研究主题载体的主要的高校研究机构可以看作是关键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五、总结

社会网络是由一个或多个行动者有限集和他们之间的一种或多种关系组成。行动者通过社会联系彼此相连, 关系信息的存在是社会网络的重要特征。本文通过对关键词和研究主题的分析发现, 我国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共同组成一个学术网络, 作为网络中的“行动者”, 各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学术信息的交流、研究主题的交叉融合发生一定的联系。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对教育类期刊刊载的高等教育类文章及研究机构以中心性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在技术方面还有待改进。其次, 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文献的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来判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机构, 对文献内容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采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才能做出更加准确和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光礼.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高教研究, 2016 (10) .

[2]钟伟金, 李佳, 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 (三) ---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 2008 (7) .

[3][美]斯坦利·沃瑟曼, [美]凯瑟琳·福斯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应用[M].陈禹, 孙彩虹,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注释

1 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名录见《2016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17 (4) .

2 Silhouette值是用来衡量网络统治性的指标, 越接近1反映网络的同质性越高, 当数值高于0.7时, 信度较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