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做强优质均衡“双引擎”,主要采取四项举措:一是优化顶层设计,促进探索实践。市级层面将“双引擎”推进作为重点工作予以督促和考核,组织专家对各区推进方案进行论证,指导各区结合扎实推进,凝练典型经验。各区积极行动,将“双引擎”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强力支持,呈现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比如,杨浦区以名校带动和项目驱动为核心打造个性鲜明的十个教育集团。静安区构建“一体多校”“多校一体”“名校+新校”“大社区+小片区”“城乡一体”“委托管理”等多种模式。徐汇区依托社区资源和高校优势组建覆盖所有街道的7大学区。金山区、松江区坚持城乡联动发展组建学区和集团。浦东新区采取委托管理、结对互帮、局镇合作等多种形式打造14个联合体。普陀区、嘉定区、宝山区依托区位特征、科研院所、高校等资源分别打造特色优质资源辐射网,并组建新优质学校联盟体。崇明区坚持三岛整体布局。闵行区打造名校带动、一校多区、“新基础教育”辐射等多种办学,并形成初中新优质集群。虹口区探索不同学段特点的特质联合体。黄浦区、长宁区探索优质校扩容、学段贯通等多重维度合作模式。奉贤区按就近原则、青浦区依托先进教改经验组建集团。 二是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健康发展。市级层面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制定绩效工资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参与柔性流动,组织专家和专业机构进行研究和专业指导。各区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协调机制予以推动。 比如,杨浦区出台推进集团内教师流动政策,明确流动比例。徐汇区加强学区内学校教师编制统筹,建立骨干教师蓄水池,并试点后勤服务岗位统筹。浦东新区对学区、集团内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优先考虑、适当倾斜,对有两校任教经历的教师专业职称晋升上优先考虑。金山区追加经费,并对参与交流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优先。奉贤区规定集团(学区)内各校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少于10%。 三是实施共建共享,辐射优质资源。各学区和集团不同程度地分享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课程教学、优秀的教师团队。 比如,徐汇田林-虹梅学区与街道合作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圈,组建导师团队实施“骨干教师助飞计划”。七宝中学教育集团拥有完善的章程,坚持文化引领,实现干部和教师柔性流动,提升集团内14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水平。建平教育集团运用“规范+选择”的管理文化模式,输出骨干,提升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获得家长认同。浦东上钢学区和高东学区实施优秀教师带课上门“走校制”,张江学区建立“科技课程超市”可供成员校选择。静安彭浦小学学区开发《科技创意梦工场》课程,作为区域共享课程向全区小学推广。金山朱泾小学学区创设“1+n”磨课模式。虹口分层递进教学联盟、小班化教学联盟共同分享成功的教改成果。嘉定马陆小学统筹8所区新优质项目学校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变革”主题突破。 四是加强制度创新,释放办学活力。各区在不同程度上对学区和集团的管理、评估、等方面进行探索,激活每一所参与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杨浦区引入第三方机构从学校、教师、学生的获得感角度开展集团“个性化”评估,既看集团的整体发展,也看集团每一所学校的进步。嘉定区对学区、集团学校实施捆绑考核,共享成功,共担风险。金山区定期开展调研、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参与校给予一定奖励。一项针对成立一年以上的学区和集团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校长表示教师进行跨校合作,学校间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课程共享。 |